市政府菜篮子工程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中心 -> 企业新闻

爱心市民关爱双征集活动今日启动

发布时间:2017-12-05 文章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3433

   牛年新春的脚步临近了,在这合家团聚、举国同庆的日子里,深圳人没有忘记去年遭受“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陇南灾区群众和我市的贫困家庭。由市关爱办、深圳晚报社、深圳美日鲜公司联合主办的“为贫困家庭送年夜饭”关爱活动今起启动。爱心市民可选择为一户陇南灾区困难家庭捐出300元,让他们过好震后第一个春节;也可选择拨打本报热线:83929999,报名参加为深圳百户贫困家庭送年夜饭的活动。

  为“深圳贫困家庭送年夜饭”活动,迄今已经举办了5年。每年新春佳节前夕,深圳晚报百名编辑记者就会邀请百位爱心市民,把爱心企业深圳美日鲜公司精心准备的年夜饭大礼篮,送给我市一些贫困家庭,同时也为他们送去新年的祝福和全社会的关爱。这一活动已成为深圳关爱行动的品牌活动之一,曾被第三届深圳关爱行动组委会评为“市民最满意活动”。

  在今年第六届深圳关爱行动中,该活动被列入“温暖计划”,将继续举行。今年,深圳美日鲜公司在年夜饭礼篮菜品配置上,也精巧构思,再有创新,礼篮内容更加丰富,粗细搭配更趋科学,既有丰富的谷类肉蛋菜品,也有象征吉祥美满的春联福字,再有百名采编人员和百位市民提篮相送,相信会使百户贫困家庭过个红火温暖的新年佳节。

  今年,在征集百名爱心市民为贫困家庭送年夜饭的同时,市关爱办与深圳晚报社还发起征集百户深圳爱心家庭为百户陇南灾区困难家庭送温暖活动。陇南地区,是深圳对口支援的地震灾区。眼下,那里迎来了震后第一个冬天。再过几天,灾区群众又将迎来震后的第一个春节。本报派驻陇南采访的记者在当地了解到,300元,就能让当地一户贫困家庭过一个相当好的春节。而300元,对于我们深圳人来说,就是节省一餐饭、少添一件衣的价钱。百户爱心家庭只要每户捐出300元,就能让百户陇南灾区困难群众,过上一个温馨的大年,就能让灾区困难群众感受到特区人民送上的关爱和温暖。愿意捐助的爱心市民,可直接将钱送到深圳晚报19楼“为贫困家庭送年夜饭”活动筹备组。随后,本报陇南特派记者还将跟进报道这一关爱行动在陇南当地的落实情况。

  深圳报业集团驻甘肃记者站 唐光明 文/图

  春节临近,由深圳晚报、深圳市关爱行动办公室主办的深圳市民一对一帮扶慰问灾区活动开始。由100名深圳市民对灾区100户乡亲进行慰问帮扶。为此,深圳晚报记者远赴灾区边缘山区,走村串户了解乡亲受灾情况。在灾区,记者看到了地震给乡亲们带来的苦难,也看到了乡亲抗震自救、重建家园的无畏精神。对于深圳晚报、深圳关爱行动办公室以及深圳市民的关心与爱护,灾区乡亲动情地说,感谢深圳人民的帮助与关爱。

  1

  一个需要整体搬迁重建的地震重灾村 一个出大学生多而远近闻名的村庄

  庄子社:一个“大学生村”的辛酸

  找到小河边的香子坝村庄子社时,已经是下午3时。98公里路,足足跑了3个半小时。汽车涉过小河,一排救济帐篷、一排简易平房,一群晒太阳的孩子老人,就是眼前的庄子社。这是一个需要整体搬迁重建的地震重灾村,也是康县城关镇一个出大学生多而远近知名的村庄,乡亲们叫它“大学生村”。

  地震后所有房屋

  都成为废墟或危房

  阳光懒懒地晒着,60多岁的李兴宽正慢腾腾地从简易房内扶着哥哥李兴运出来晒太阳。这是李兴宽每天要做的事情。自从李兴运瘫痪之后,无论刮风下雨,李兴宽都要扶着李兴运出门走走,晴天就去晒太阳。

  村民告诉记者,为了照顾哥哥,李兴宽一直没有结婚生子,几十年如一日的照顾哥哥的生活起居,甚至大小便都要照顾着。地震后,房屋成了危房,于是他们兄弟俩搬进了临时安置房,生活全靠低保与救济过日子。生活的煎熬使李兴宽看上去如同80多岁的老人,头发糟乱,满脸的皱纹与泥垢。附近乡村的人都知道,这是一对手足情深的兄弟。

  据社长李生虎介绍,全社有乡亲24户,村庄虽然距离县城只有十几公里,但是村里人的创收却只有进城打工。地少人多是全社最大的矛盾,人均耕地不足0.5亩,而且还是山地,因为海拔高、地势陡峭,根本不能种植经济作物,即使种植小麦玉米,收成也很少。原来仅有的一些河滩地也被用于目前的新居重建。地震时,庄里所有的房屋都成了废墟或者危房。之后,全社老少乡亲100号人全住进了帐篷与简易安置房。

  村民生活勤俭

  省钱给孩子们上学

  在庄子社采访,记者看到最多就是勤俭。村民李兴银一家四口人,不仅一年难见几次荤腥,就连吃油都非常节约,一斤清油一家人要吃一个月,每次炒菜就是滴上一滴而已,更多的时候就是水煮。

  李生虎说,村民节俭一是村民没有经济来源,二是家里负担太重。他们都比较看重孩子的教育,因此在吃穿问题上,能够节俭多少就节俭多少,尽可能把钱节约出来给孩子们上学。如今该社24户人家,大学生就有17个。“有孩子的家庭,都上大学了。我们庄都成大学生庄了。”

  掐指计算,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4年,所花费费用达到近7万元,而村民年收却只有1000多元。村民们认为,只要能够把孩子培育成才,即使再苦、再累都愿意。但是想不到如今孩子大学毕业了也找不到工作。只好毕业后,和村民一起在工地搬运砖块、石头。

  在庄子社,唯一没有走进过大学门槛的一对年轻人,就是李兴林兄弟。李兴林不是考不上大学,而是还没有读完中学,就辍学了。

  李兴林的父亲是上门女婿,母亲与弟弟是癫痫病人,父亲在他读中学时患病去世了,家里全靠爷爷的低保金度日,他也因此失学。失学后,李兴林和村民一起在县城打工,每天干完活回家吃饭,次日一早再进城干活。

  有一年腊月,李兴林干完活就是晚上8点多了。走路回家又累又饿。回到家中,见爷爷还没有回来,还没有吃饭的、患病的妈妈和弟弟在家里闹成团,看着家里的场景,想起去世的父亲,急得李兴林一边做饭,一边号啕大哭。做饭时,弟弟妈妈还在一边胡闹,性子一急,不小心竟然将锅也砸了。“这日子还怎么过呀?”

  李兴林哭着喊着跑出了家门。李兴林这一跑就是4年,直到地震才回来。他这一跑,可把爷爷累坏了。爷爷李德兵说,娃娃走后,家里再没有了劳动力,地里的庄稼、家里的家务里里外外都得他一把手操弄,庄稼收成越来越少,一年收成100多斤麦子,全靠低保金度日子。家里的病人还得时刻照顾,不然又会去别人家里砸东西,闹事。

  李生虎说,社里这样的特困农户还有好几家,像李玉英、李玉琴、李兴财等都是这样的孤老家庭都是一个人过日子,依靠低保生活。没有子女照顾,没有亲人一辈子在山里这里生活。还有的家庭就是因为供送子女上大学,供穷了。地震之后,虽然住进了安置房,也将进行整村重建安置,但地震给村民带来的后果太严重了,一辈子置办的家居家具全都没有了。生活依然极度贫困。

  记者看到,在临时安置房的背后。已经修建起三排新居,有庭院、有房间厨房,目前正在完善门窗。李生虎说,这就是为社里重建的新居,一户人家会有三间房间,目前还没有分配到户,可能春节前后村民会搬进新居。

  2

  一座座工地热火朝天一栋栋新居拔地而起

  赵坪村:在废墟里重建希望

  深圳报业集团驻甘肃记者站记者 唐光明

  2009年1月10日,记者再次来到武都区马街镇赵坪村时,废墟中的赵坪村处处闪烁着美好家园的希望。村内一栋栋新居像春笋一般在拔地而起。呼啸的寒风中,15岁的赵海富在乡亲的帮助下,正忙碌着重建自家新居。他是赵坪村年纪最小的户主,也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自地震以来,为了不影响13岁的妹妹上学,无论是救灾还是重建,他总是一个人与村民互换人工重建家园。如今,新居也打起了地基,按照他的计划:2009年春节后,就要把新居修建起来。

  中上水平人家

  变成最贫困人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赵坪村是马街镇的重灾区,全村89户人家中78户房屋严重受损,大部分房屋被震倒,部分成为不能居住的危房,因此,地震以来村民只好居住在临时安置帐篷内。入冬之后,也只能一边坚持在帐篷内居住,一边抢建新居,但是由于交通不便、建材缺乏,很多新居只修建了一半就停工了。

  在赵坪村,受灾最严重的是赵海林家。地震当天,赵海林并不在家中,当他赶回家时发现不仅村庄变成废墟,自己的房子完全坍塌,自己70多岁的老母亲也倒在血泊之中。自己多年积蓄购买的家具、电器、全部被埋在废墟里。将母亲救出之后,他发现母亲已经去世。之后抗震救灾的日子,他一边帮着乡亲救灾,一边收拾自家的东西,最后发现偌大一个家,只有一个变了形的电饭锅还可以勉强使用,其他均已经成为废品,甚至那些搭建房屋的木材都废了。

  赵海林说,原来在村上,他家也算是中上水平。如今是最贫困人家了。因为缺乏劳力救灾,他上中专的女儿也赶回家帮忙救灾了。“换人工,建新居”。他和赵海富一样每天重复着这样类似的基建活。

  一个特殊家庭

  的特殊经历

  拐上山岭,整村面貌尽收眼底:山村不见一栋完好的民居,救灾帐篷一顶连着一顶遍布村庄,一座座建筑工地的地上,有的乡亲在热火朝天地抢建房屋,有的在歇息抽烟。也有的工地空空如也,但已经将地基建好,砖头、建材一堆又一堆。废墟中,兴起的希望在建筑工地和忙碌的乡亲身上,一一展现。

  山岭不远处,就是赵海富的家。按照乡亲们的说法:“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

  4年前,赵海富还是小学五年级学生时。一家人全靠父亲打工、种地过日子。一天,父亲突然腹间剧痛。经武都医院检查,发现竟是癌症。消息传来时,家里顿然天崩地裂。母亲在家抱头恸哭,兄妹三人也是嚎啕不已。午夜,就在赵海富兄妹熟睡时,母亲在家门前的一棵树上上吊了。

  第二天,赵海富推门出来,看见树上挂着的母亲,吓得他面无人色,一声尖叫“妈妈!”顿时泪如雨下。“妈妈”这一声叫得太迟了。这已经是两个世界的人与声了。叫声也惊醒了哥哥和妹妹,兄妹三人望着树上挂着的妈妈大哭。到乡亲们把母亲才从树上解下来时,母亲已经气绝多时。

  母亲的去世加剧了父亲的病情,一月后,父亲在医院去世。之后,赵海富与哥哥辍学,15岁的哥哥和老乡出去打工很少回家。赵海富成了户主,挑起了家里农活与供妹妹上学的重担。收花椒、种洋芋,卖花椒,换面条。日子就是这么一年又一年的过去了。

  2008年5月12日。地震来时,赵海富正在家吃饭。一阵地动,房屋摇晃,只听得一声“轰”地巨响,房子倒塌了一面墙,尘土裹住村庄,也包围了他家。跑出家门,只听见四处都是乡亲们的惊叫。赵海富还没有回过神来,接着又是一阵地动山摇,房屋接着又倒了几面墙。

  地震后的日子,哥哥也没有回来,甚至电话都没有一个。赵海富除了在家翻腾寻找埋在土里的居家用品,把自家倒塌了一大半的房子用彩条布修补一下,依然和妹妹居住其中。其他时间,就是帮乡亲救灾。一场地震,地里的麦子没有了,洋芋也没有了,花椒倒是接了不少,却没有时间去摘。日子紧巴巴的已经熬到吃不饱肚子的时候,赵海富和村民们一样只得依靠政府救济粮过日子。

  人均耕地

  只有0.5亩

  记者了解到,赵坪村人均耕地只有0.5亩,一般都是一地两种,基本上家家户户将地里种上花椒,然后,在花椒地里种一些洋芋或者小麦。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一是收花椒卖钱,一是打工补贴。地里的小麦与洋芋成为主要农作物。但赵坪村外出打工地人并不多,依照赵海富的说法:“家里是太多,忙不多来。”他说的忙就是种花椒、小麦、洋芋。和很多村民一样,一家人都是依靠这个过日子。

  马街镇驻村干部何艳蓉告诉记者,赵坪村和马街很多村庄一样属于是没有经济来源的村庄,村里的居民都是靠天吃饭,打工补贴家里油盐酱醋以及化肥饲料。地震以前,赵坪村还没有与外界联系的公路,村民赶集卖卖山货,都是沿着一条祖祖辈辈走了很多年的山泥路出山:下雨时,赶集都得一脚泥巴一脚水地走几小时才能出山。不下雨,就是吃着风沙飞尘出门。地震后,为了和外界联系、搬运救灾粮食,村里才开通了目前的这条土路。山道弯弯,不是性能好的越野车,根本不能上山。

  采访中,村民普遍反映目前吃饭没有问题,只是新居还没有修建好,住在帐篷里面过冬太冷了。一觉醒来,不仅头发是湿的,身子也是湿漉漉地,帐篷上挂满一滴滴欲坠的露水,村民小赵说,每天穿着衣服睡觉依然感觉冷。

  站在村口,记者回望:只见村庄里崛起的新居和临时住所形成辉映,村民们的忙碌身影与春笋般“成长”的房屋,构成了一幅抗震自救的动人画面。


Copyright 2014 深圳市美日鲜农产品有限公司 www.meirixian.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吉厦社区早禾坑工业区E栋
深圳市美日鲜农产品有限公司     粤ICP备15062103号-1